2021年6月12日上午,应我组组长叶明亮研究员的邀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广波研究员来我组进行学术交流,在生物楼406会议室作了题为“新污染物的转化与毒理”的学术报告,我组多名研究人员听取了报告。
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自2009年起,CAS登记的化学品数量年增长率大于10%,每天新增2.6万种 。截止2020年CAS登记的化学品种类已经超过1.5亿。目前进入市场中的化学品仅有3%有评价数据,尚缺乏对进入环境中的绝大多数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尽管Tox21 (The Toxic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 行动和NTP(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旨在运用更有效的方法预测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但也存在诸多缺点,包括仅限于纯化学品的检测,不能对实际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进行毒性评价,不能反映污染物的实际毒性;不能对未知化合物进行高通量筛选与毒性评估;没有反映实际的暴露谱,无法给出区域特异性的风险评估,脱离了实际暴露环境和样品进行的评价。结合化学分析和生物测试的效应导向分析(effect-directed analysis, EDA),可以利用二者的优点,通过生物测试、组分分离和质谱鉴定实现样品中效应污染物的筛查。
将EDA分析流程应用于环境中神经发育毒性污染物的鉴定,通过建立原代培养神经细胞系、筛选出具有神经发育毒性的样品、毒性组分二次反相色谱分离和制备、评价二次分离组分的神经发育毒性、明确未知污染物是神经发育毒性来源、揭示TBBPA类化合物为候选化合物,并最终建立了针对TBBPA烯丙基醚的定量分析方法,对TBBPA烯丙基醚进行浓度定量,通过毒性当量计算并与细胞毒性评价得出的总体毒性当量贡献,发现TBBPA BAE的毒性贡献为86%,确认为主要效应污染物。
此外,曲老师还介绍了研制成组毒理学分析仪,建立通用的毒理学平台的发展历程。将化学分析与毒性测定技术相结合,研制出能够同时高灵敏的定性、定量鉴定未知污染物结构、含量与毒性的高通量多功能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显著提高污染物识别及毒性评价的可靠性,为未知污染物的筛选及复合效应等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技术手段和通用平台,服务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军事毒物分析。最后,曲老师介绍了其研究内容,在环境中TBBPA-X的鉴定、穿戴产品评价、黑磷的转化与毒理、单细胞的靶向与非靶向等几个方面的应用。
报告会结束后,曲老师同我组相关研究人员就具体科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文/刘晓艳、图/李亚楠)
报告人简介:
曲广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2015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迈阿密大学进行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新污染物的转化与毒理,在国际上首次研制了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可用于自动化高通量完成污染物毒性评价与复杂样品中效应污染物的识别。率先利用高分辨质谱非靶标分析,发现了新型溴代阻燃剂四溴双酚A/S(TBBPA/S)衍生物的环境赋存、环境转化、毒理与健康效应。证明了新型阻燃剂黑磷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毒性增强的分子作用机制。通过表面化学修饰,在提高黑磷稳定性的同时,降低其毒性,为黑磷的安全应用提供实用的改良策略。共发表 SCI 论文95篇,参与撰写专著 1部。近 5 年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Chem. Rev.、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Environ. Health Perspect.、ACS Nano、Nano Today, Environ. Sci. Technol. 等期刊上。2017年获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中科院青促会会员、获第五届中国毒理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2018年在瑞士举办的“16thISPTS”获“青年科学家奖”。2019年开始任《环境化学》青年编委会委员。